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重要的“软实力”,也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今年的长沙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切实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谈民生、述民情,今年两会,市政协委员们走进星辰在线、长沙发布两会会客厅,在“大写长沙”的栏目中,一笔一划写下他们提案的关键词。

  长沙市政协委员、市优化营商环境协商事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刘莉霞带来的关键词是:优化。她认为,政策环境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支撑,良好的政策环境对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深度调研后,刘莉霞委员发现,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均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惠企政策,涉及范围广、更新速度快,以2023年长沙市本级安排的产业专项资金来看,主要用于兑现11个部门、园区出台的政策细项就有87项。政策红利不断叠加,但企业感受却不深。她认为,主要是因为还存在政策需求预测研判不够,造成部分政策兑现落地打折扣;政策分散、政出多门,政策协同发力不够;政企信息共享不够,扶持欠精准,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产业政策效果评价不够,部分经济杠杆效率较低等问题。

  如何让这些政策红利更加精准快速触达扶持对象,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刘莉霞委员结合企业实际需求,给出了一套解决问题的“组合”方案。她建议,加大产业政策需求数字化研判,加强政策出台前的财政绩效评估,借助数字化工具对拟出台的政策进行市场“模拟预演”,测算惠企对象范围及资金规模等,结合长沙财政资金可承受情况确定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审查机制,开展产业政策动态评估,推动产业政策“立改废释”,结合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定期开展清理优化,不断提高政策精准度。提高产业政策资金导向,针对长沙重点培育的17条产业链进行分类指导,运用大数据分析细化配套举措,将有限政策资源精准投放到关键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