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不仅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成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6月14日,太原市2024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启动,今年的主题为“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活动期间,各级单位以学习周为引领,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终身学习活动,满足广大市民的多元化、个性化的终身学习需求。

  学习周开幕式上,太原开放大学组织茶学工作者开展“茶和天下雅集之健康中国茶”主题活动。取茶、赏茶、温器、投茶、冲泡、分汤……伴随着婉转悠扬的琴声,观众瞬间就被茶艺师行云流水的动作所吸引,聚精会神地欣赏着茶艺表演。

  “‘茶和天下雅集’创新融合了茶道、书画、香道、乐器等多种元素,突出场景式展现、沉浸式体验,更好地提升学习效果。”山西省茶叶学会秘书长丁丽介绍,为了将茶文化与终身学习主题联系起来,此次活动选择与现代茶生活联系紧密的场景,由浅入深地传递茶文化的意蕴,适应更多受众群体。

  自2021年5月项目启动以来,由太原开放大学主办、恩弘茶道承办的“茶和天下雅集”举办21场典范活动和30期专题学习活动,线次线上科普学习宣讲活动,参与和受益群众6万余人次,群众在自媒体发布相关信息超过4000条,浏览量超过20万次。

  一杯“中国茶”,成为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太原开放大学持续探索在全新的终身学习模式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此次茶文化活动就是一次良好尝试。

  到碑林公园赏书法、去晋祠公园写生、在晋商博物院学习智能手机门票预约和VR游览……太原开放大学组织内容多样的老年游学活动,让老年人以游促学,游学相长,传递“银龄乐学”的良好氛围。

  “‘游学养’教学模式将校内教学和校外教学紧密衔接,促进游学课程和校内课程的有机融合,实现在游中学、学中养、养中乐。”太原开放大学老年开放教育系副主任杨晓琴向记者介绍,“游学养”教学模式是以老年人为主体,将教育、旅游、养生三者有机结合的老年教育新模式。除了传统的面授课,学校还通过电台广播课、网络直播课、自媒体直播课、游学实践课等多样化的学习形式,打造适合多层次、多需求、多选择的“游学养”课程体系,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通识方法论:成人方略与生存艺术”的课堂上,初入职场、青涩懵懂的青年人与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的老年人齐聚一堂,在同一间教室里共同学习。

  “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类社交场合。聚会中如何结识新朋友?初次与同事见面怎么打招呼?怎么与青春期孩子沟通交流?QIM社交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社会交往的通用方法论。”课堂上,授课教师庞舒雅正在详细介绍QIM社交法的概念、本质与适用范围,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地根据具体社交情景选择合适的社交方式。

  “刚做销售时总觉得自己嘴笨,不知道该怎么跟客户沟通。现在我利用老师教授的方法论,改变自己的营销方式,销售额都提高了!”“今天学了三段六问创新法,导致我刷短视频的时候都在用三段六问创新法思考,下次上课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心得。”课后,学生们在课程群里兴奋地分享学习感受,纷纷为通识方法论课程点赞。

  这是山西省成人教育协会承办的“通识启智——提升新质生产力素质教育”项目的一个片段。该项目依托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自主开发课程“通识方法论:成人方略与生存艺术”,聘请专家面向教师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面向社会在职工作者开展学历继续教育。通过嵌入贴近现实生活的案例情景,引导学员运用所学剖析案例,提升成人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思维能力,入选2024年全国新时代“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目前,该项目在太原、晋中、运城等十个地市的13个函授站点开展通识方法课程讲授,覆盖学生2万多人。面向中北大学、山西大同大学等18所院校教师开展统一培训,累计培训教师400余名。在倡导“终身学习”理念、提高成人教育质量的同时,为通识方法教育培养大量师资,助推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

  “我即将退休时,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活到90岁,这30年怎样度过才有意义?我想了一下,读书是最好的。于是一有时间我就下功夫学习,越学越觉得读书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修行。”今年74岁的山西省新时代“百姓学习之星”张文跃聊起自己的退休生活,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既忙碌,又充实”。

  2019年,张文跃担任迎泽区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他决定以自己的力量带动更多有学习意愿的老人加入终身学习的队伍。为了让老年大学进社区办分校,他四处奔波,找寻学习场地、邀请名师开课、鼓励老人报名……成功在社区里开办声乐、朗诵、书画、手机摄影、葫芦丝等十几个班。

  开课之后,有着“双重身份”的张文跃变得更加忙碌。在声乐班、书画班、摄影班,他是一个勤奋学习的学生;在诗词创作班、党史学习班,他又是一名孜孜不倦的教师。“人老了,记忆力减退了,每次上课前都得反复把材料看好几遍,才能在课堂上如鱼得水。”张文跃感叹道,为了上课讲得深、讲得活,他学习使用电子设备、在互联网上检索信息,以多媒体形式把知识生动地呈现给学生。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终身学习既能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与时代的发展共同前行,更能增强老年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为社会发展进步贡献更多的光和热。积极保护古城,宣讲红色教育的郝生英、一生笔耕不辍的草根作家王学全、躬耕田间,助力乡村振兴的白焕堂……这些闪亮的“百姓学习之星”,将“银龄”变为“引领”,把丰富的人生阅历带进课堂,鼓励更多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将晚年故事书写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