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罗杰·特兰西克在《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理论》一书中提出“失落空间”一词,他认为在城市中对环境和使用者而言毫无益处,没有可以界定的边界,而且未以连贯的方式去连接各个景观要素,令人感觉不愉快需要重新设计的城市空间即为“失落空间”。

  城市“失落空间”主要包括建筑之间的断层区域、多种原因导致的闲置空地、脱离步行活动范围内的参与地区以及被破坏和被遗弃的空间,如切断商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联系的露天停车场、闲置工业区、衰败的公园等。这些城市空间因阻碍城市整体性发展,且缺乏充足的发展动力,长时间无人问津,逐渐“失落”,降低城市的品质与活力。

  ①空间形态不良。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整体推进的改造模式摧毁了大量有活力的传统空间,使得城市与周边区域出现了空间割裂和需求断层。同时,新建的公共空间过于空旷,不足以成为居民理想的休闲娱乐场所,公共空间使用率下降,趋于失落。

  ②空间性质转变。因为人们对公共领域的认知与使用方式发生转变,且自我意识得到强化,城市公共空间出现碎片化、私有化、商业化和虚拟化的发展方向。同时,城市公共空间自身的系统仍不够完善,缺乏完整的空间层级与结构,对失落空间的形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③交通系统紊乱。如今便捷多样的交通大大提升了城市居民的出行速度和活动范围的广度,交通系统在城市空间结构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快节奏时代的城市设计中,若无法处理好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和空间之间的关系,导致交通空间利用效率低下、慢行空间不足、交通秩序混乱等现象时,就会造成城市出现失落空间。

  ④人文特色消退。目前城市发展的衡量目标以经济利益作为评价标准,对社会、文化方面的评价不够重视,导致很多公共空间没有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同时,城市规划设计对使用者的关注不足,呈现出空间充足、场所缺失、人气不足、居民对公共空间缺乏归属感的尴尬境地。

  应用“图-底”理论修补城市肌理,组织并整合虚实空间,使城市空间网络发挥作用,成为失落空间的局部地段,能够被包含在城市空间结构内并呈现出城市片区的特征。根据公众需求逐步完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合理优化利用失落空间,塑造地面层连续空间,营造宜人的街道尺度,保持空间单元组织的完整性和有机性。

  在失落空间中设计和完善慢行休闲道系统,修补构建步行慢道、跑步慢道和骑行慢道,通过串联城市品质优良的公园区域、文化广场、自然风景区、历史保护区等块状户外空间,提升线状街区步道品质,以运动和路径的方式重新激发“失落空间”的城市活力。

  此外,仍需要规范失落空间及其周边区域的交通秩序,明确保障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通行路权,提高道路安全性、便捷性和出行品质;整理街道空间,秉承“以人为本”的街道设计价值观,提升街道慢行空间品质,给居民带来友好、归属、安全的使用感受。

  在进行失落空间优化更新时,需要吸取城市地域特征和文脉特色中的文化元素,创造符合使用者审美品味与习惯需求,具有文化氛围的空间环境场所。梳理区域空间结构,使之能有效地融入城市空间中;营造街道特色风貌,注重城市文化内涵的培育;重塑城市记忆场景,积淀城市文化底蕴,激发城市空间魅力。

  失落空间的再设计应该跳出自身的局限,从周边区域的需求视角出发,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居民的真实诉求,结合周边空间的功能,优化设置缺失功能和弱势功能,通过区域性整体设计和协同运作,形成有机连续的空间界面,建立融合互补的新型空间功能秩序,形成共建共享新生境。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失落空间”作为城市中相对空闲的空间,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和创造性。未来城市失落空间盘活规划设计工作应注重发掘当地传统与地域文脉发展演变形式之间的联系,运用循序渐进的开发方式对城市局部进行改建和增建,并促使局部修整与城市整体建设相融合,让失落空间成为社会与环境相互动的舞台。